家,閱讀的第一次親密接觸
<愛麗絲夢遊仙境>作者路易士˙卡洛爾曾說:「說故事是一種送禮的行為。」天天說故事的父母等於天天送最棒的禮物給小朋友。的確,在許多親子共讀的經驗中,幾乎都是由爸爸或媽媽念書中的故事給小朋友聽,這也是小朋友接觸閱讀的開始。
插畫家安德本身喜歡閱讀,家裡滿滿的都是書,兩個小孩很習慣看到父母閱讀的身影。
葉安德在家裡營造出一個很像電影院的說故事氛圍,有空間感,更有聲光效果。孩子還小的時候,葉安德喜歡讓小孩坐在他的大腿上,然後,安德一人分飾多角,配合故事的氣氛,一會兒是老先生的語氣,一會兒是小男孩淘氣的聲音,念背景旁的時又是另一種聲,讓小孩隨著故事起伏,走進故事的世界。如果媽媽中途插一句話進來,讓故事被中斷,孩子們還會說「重來,重來!」
葉安德的兒子喜歡《三國演義》,還到圖書借不同的白話版本及音版本,後來找到一本很厚的《三國演義》,回來跟葉安德說:「之前的《三國演義》」都是假的,只有這一本『言文言』版才是真的。」葉安德糾正說是「文言文」的原典。他於是知道能夠享受閱讀的孩子,自然會找到想知道的知識,父母只需當孩子的字典及尋引擎,從旁協助,孩子會自己去串連。
在台藝大教書的兒童文學作家鄭如晴,她女兒是有名的人氣偶像張鈞寗。她說張鈞甯小時候不像姐姐那麼愛閱讀,念小四時,姐姐曾經問她:「家裡那麼多的書,妳看完那一本?」張鈞寗說:「有呀,就是那本《憤怒的蘿蔔》。」大家都笑翻了,其實正確的名是《憤怒的葡萄》。當然這部文學作品對小四的孩子來說太難了,蘿蔔和葡萄的字型又太相似。但因為當時有了這段對話,卻也激發了張鈞寗想超越姐姐的決心,在大學聯考後開始大量閱讀世界名著,自然也包括了《憤怒的葡萄》。鄭如晴說,家裡充滿各類書籍,等於預先為小孩準備一個隨時隨處可以閱讀的環境,即已埋下種子,開花結果是遲早的事。
作家劉克襄與二個兒子的親子共讀經驗,也是由說故事開始的。
劉克襄在小孩還不認得字時,就開始以自編的故事餵養他們,說故事本身即是集想像力,聲音及表情的有聲書。等上了國中後,兩兄弟開始反芻自己編說的故事,直到高中,仍持續編故事的習慣。
「居家的空間幾乎都擺滿了書,書種龐雜,孩子舉手可觸之處,都是適合他們看的書。」劉克襄說等到小孩稍大,自然跨進他的書房找海明威等名家的書來讀。在如此環境長大的小孩,習與書為伍,沒有半點勉強,完全是自動自發的閱讀。
因為《媽媽是最初的老師》一書而成為暢銷親子作家的蔡穎卿說,想培養有趣的孩子,自己必須成為一個有趣的母親,因為「孩子是看著父母的背影長大的」,孩子都是從模仿自己的父母開始,不管是閱讀,是生活,還是工作,都一樣。她說,希望小孩喜歡閱讀,自己必須先成為喜歡閱讀的母親。
在蔡穎卿家中,最重要的生活空間永遠是書房,滿滿的書讓孩子自由選取,她不在乎小孩閱讀的量,反而希望小孩反覆讀一本書,不斷的咀嚼反芻,慢慢讀出書的精髓。
蔡穎卿的大女兒很喜歡反覆讀一首詩「兒啊,你將是個男子漢」詩的內容是鼓勵人如何咬牙度過自己的困頓時刻,女兒就是仰賴這首詩,走過不斷轉學中所遇到的挫折,可見閱讀的無形助益是在感受力,而不是知識的競逐。
作家簡媜的親子閱讀時光,是在以音樂為伴的空間中進行的,這是全家難得的心饗宴時刻。簡媜會和孩子互相討論,包括主角、書的內容及想表達的意涵。
簡媜深知「豐富的閱讀,有助小孩將來處理自己人生的難題」,閱讀中可以找到成長的力量,一輩子他都會懂得什麼是珍惜、欣賞及擁有。因此,閱讀的訓練與教養,全在「用心」與否,即使教的能不足,只要用心,就可以找到資源及機會。
從上述受訪者的訪談經中,不難歸納出同特色,居家到處都充滿了書,小孩舉目可見的都是書,加上父母親閱讀的身影。書,是生活的主角,是親子交談的種子,而說故事則是親子共讀的開始,這樣充滿濃濃的閱讀氛圍的家,孩子想不喜歡閱讀都難。
《取自閱讀,在這裡在那裡….》
閱讀起步走 親子共讀手冊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小袋鼠親子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